1.
最近科技界和财富管理圈的一个重磅消息是,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·布林(Sergey Brin)的家族办公室正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。
彭博社报导称,作为世界第九大富豪,布林携手达利欧、戴森入驻新加坡,标志着这个亚洲财富管理中心进一步巩固“财富吸铁石”的地位,凭借“富豪友好型环境”,不断吸引全球最富有的人“上坡”。
2.
根据彭博社获得的监管机构文件,为布林提供服务的加州公司——Bayshore Global Management已于去年年底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办事处,副首席投资官Marie Young被任命为该机构的董事。
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,布林是全球第九大富豪,净资产高达865亿美元。
布林与拉里·佩奇在1998年共同创立了搜索巨头谷歌——现在隶属于字母表公司。随着谷歌在全球的扩张,新加坡成为了它的区域中心。据说,两人在2016年参观新加坡时,与该国领导人会面并着重了解了新加坡的发展,对于这个亚洲金融中心颇为认可。
Bayshore在新加坡的申报文件显示,其主要活动将与家族办公室有关。它的新加坡分支机构由一家名为Parachute Capital(SGP)Pte.的控股公司持有,该公司也任命Marie Young为董事。
Bayshore是矽谷著名的家族办公室,专门为布林打理财富。 Bayshore来源于山景城的一个地名,而山景城正是谷歌总部所在地,是全球科技圈的圣地。
尽管对于“家族办公室”的定义存在分歧,但Bayshore至少在2006年就存在了,也就是谷歌上市的两年后。
Bayshore的员工来自谷歌、高盛、德意志银行以及其他家族办公室,雇员约有几十人,包括员工负责人、住宅管家等。尽管Bayshore无需对外披露内部运营情况,但由于谷歌名气太大,关于它的英文报导时有出现。
比较引人注目的是,Bayshore还有专门团队负责布林家人的人身安全,包括由前海豹突击队队员提供人身保护、由前美国特工处特工指导安保工作,以及由一位前特警组组长负责整个家庭的住宅安全。
由于布林来自前苏联,这样的安保设计常惹得外界议论纷纷。据说他的家族办公室对于员工的背景调查颇为严格,在检查门锁、安排出行以及检查飞机、游艇安全等方面都很在行。
具备这些素质的员工自然报酬不菲,年薪百万美元并不稀奇。不过,对于Bayshore此次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的员工构成,外界尚无从知晓,但可以肯定的是,新团队中一定少不了新加坡本地精英。
3.
在新加坡的低税率、高安全性和针对家族办公室优厚的激励机制下,布林成为最新一位受到吸引的巨富。此前,对冲基金巨头瑞·达利欧(Ray Dalio)、吸尘器巨头詹姆斯·戴森(James Dyson)也已“上坡”。
彭博社去年年底报导称,达利欧将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,以“管理他在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慈善事业”。
达利欧的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,达利欧长期以来一直与亚洲和新加坡保持联系,现在是在这里设立家族办公室的时候了。
声明还称,达利欧“过去30年里在新加坡和中国有着良好的关系。他喜欢和钦佩这两个国家,对该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兴奋。”
此外,戴森继在新加坡安家置业买下豪宅后,他的家族办公室也已落户新加坡,并积极聘用金融服务专才,引发国际媒体广泛关注。
戴森以生产吸尘器等家用电器闻名,此前已宣布在新加坡设厂生产电动汽车,并不断释放出重视亚太市场的信号。
彭博社评论称,对于那些看重亚洲市场的富豪/公司来说,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地。而根据瑞银集团的数据,亚洲的家族办公室表现优于全球同行,这要归功于它们对中国股票和科技公司的投资。
同时,中国人“上坡”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。 2020年3月,新加坡媒体报导称,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家族在新加坡设立了家族办公室Sunrise Capital。张勇之妻舒萍,是Sunrise Capital的唯一股东和董事。
《海峡时报》当时指出,张勇家族办公室的设立,是“这个城市国家的重大胜利”。
4.
全球富豪纷纷“上坡”,与新加坡的政策设计密不可分。
安永家族办公室执业会计师林志翔及资深经理林信行表示,新加坡政府在推广家族办公室行业时可谓“不遗余力”,不仅结合移民政策,还推出租税优惠,希望从最顶端开始,强化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及优势。
林志翔指出,新加坡“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”(GIP)要求投资人至少有5年的创业、投资或管理相关经验,以及新加坡币2亿元的可投资净资产。
此外,投资人必须要设立一家资本额至少为新币250万元的新加坡家族办公室,可通过信托或是控股公司持有该新加坡家族办公室。与此同时,投资人也要提出家族办公室5年的运营规划与财务预测,如投资配置及投资决策。
若投资人成功获得GIP计划核准,即可取得为期5年的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,而于5年后欲根据GIP计划延续永久居民身分,则该家族办公室必须雇用至少10名员工,包含最少5位新加坡公民及3位专业投资人,且每年支出需达到新币200万元。
总而言之,投资人在享受新加坡身份和生活的同时,也在不知不觉中为新加坡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这大概就是新加坡政府希望达成的“双赢”效果吧。